從4月開始,M平方便不斷提及中國經濟呈復甦趨勢,逐步走出衰退谷底,如今中國Q2的GDP由負翻正,領先全球經濟復甦,也使得股市上漲、匯市由貶轉升。
但記者會中,陸委會並未證實駐港代表要求代表處簽下「一中承諾書」,只強調香港設置了「不必要的障礙」。根據《自由時報》的受訪者表示,過去扁馬時代,港方是以口頭告知的形式來處理一中原則,「你告知你的,我要不要遵守是另一回事」,有比較大的彈性與空間,但蔡政府上台後北京加大對台施壓,而把「一中原則」改成白紙黑字。

《路透社》報導,在香港的台灣官員被告知若不願意簽署支持「一中原則」的文件,港府將不會更新核發留港簽證。路透社訪問的不願具名官員表示,目前已有多位具外交人員身分的台灣官員在續簽時被要求簽署該文件,這在過往從沒發生過,而且完全是港方發起。針對此一事件,行政院長蘇貞昌17日公開行程時接受訪問也指出,台灣有港澳條例和相關機構,台灣也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也對港人持續的關心幫忙。此外,《港區國安法》的實施細則規範中,可要求台灣的駐港機構提供涉港活動資料,對此陳明通強調絕無可能提供,港方若提出要求會斷然拒絕。《三立》報導,陳明通呼籲「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主要是在促進台港交流,港方應該依照協議確保台灣的駐港機構不受政治力干擾。
該名官員也表示「我們在香港的代表會盡力堅守自己的立場」《港區國安法》實施後,7月初台灣駐香港人員還有15人,在上述等人因簽證未能展延而歸台後,目前派駐人員扣掉香港當地的僱員,只剩11位。雖然有人稱他們為「關種」(編按:用各種方法博取關注的人),但是光從每四名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曾經對日常生活的艱難程度深感悲傷、絕望和憂鬱的統計資料來看,自殘是呼喊著心靈痛苦的求救信號。
「我實在太累了,我也不知道是想要這樣大聲吶喊,還是純粹想死。需要某人溫暖的手,東浩的吶喊 東浩從國中一年級開始,就遭到排擠。對於我做了什麼,狀態如何,一天就問了好幾次,還親自來學校看我。」 在深深的混亂和內疚感中,東浩感到非常吃力,也無法停止自殘。
但是這種快感只是暫時性的,為了獲得類似的快感,持續性的疼痛是必要的。面對突然背棄自己的朋友們,還有絕望於無力的父母的東浩,有一天因為無法忍受委屈和怒火,把自己的額頭撞在牆上。

過去,東浩曾跟父母說過無數次自己很累、很生氣的話,但是他們都聽得很不耐煩,但這次父母的態度卻明顯不同,開始對自己的言行舉止緊張起來。東浩自己也知道這種方法不好。忍無可忍的東浩選擇了轉學,但是在轉到新學校後,東浩依然被孤立。雖然沒有集體揍人及搶錢的行為,但大家就是無視於東浩的存在,開始排擠他,最後學校裡都沒有人敢跟東浩說話。
不知從何時起,在青少年之間上傳自殘照片或視頻的現象,像流行一樣地蔓延開來。另外,將憤怒、恐懼和憂鬱指向自己,也需要深入理解,同時需要溫暖而慎重的對待。危害自己的殘忍利刃──自殘 自殘一詞在字典中的定義是主動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為。雖然東浩希望自己退學或轉學到完全陌生的環境,但父母除了說「再堅持一段時間」外,沒有給予實質性的幫助
知道方法之後就會清楚這並不難。但在我家,這樣的對話是極為普通的,所以我從未料到會得到那麼多人關注,而且比起男孩,女孩們的反應更大。

第五階段是關係形成期。我從事性教育講師的工作相當久了,但直到最近才受到社會大眾關注。
以這種情況來看,仔細觀察後就會發現,很多時候只是爸媽本身的錯覺而已,是爸媽認為無法跟孩子聊這個話題。許多人都很好奇,我可以跟孩子們輕鬆進行性教育的祕訣是什麼。不用刻意談「性」,而是從「日常生活」開始說起就可以了。我的孩子會無視我嗎?當然不會。家長可以先跟孩子們分享自己辛苦的事或苦惱的問題,這樣跟孩子的垂直關係就會變成水平關係。因此,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
第一階段是透過公開場合對話。透過分享日常生活,越來越親密之後,就會很自然地聊到與性相關的話題。
跟孩子對話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尊重。這種對話的結果就是讓我變得無視爸媽,因為我感覺到爸媽先以我是小孩為由無視我了。
有女兒的家長們了解這點後,再跟孩子們對話會更好。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也是如此。
看到媽媽和兒子可以無所顧忌且認真地聊著跟性有關的話題,讓許多人備受衝擊。問題是現在的父母,自己都沒有受過正確和健康的性教育,一定很苦惱要如何自然地教育孩子。20多年來,我都這樣反覆教導他。如果家長能在適當的時間提供孩子正確的資訊,就可以保護孩子不受扭曲資訊的影響。
我只是真誠地跟孩子們對話,孩子們也就真誠地回應我。根據我過去諮詢的經驗來看,關於孩子們苦惱,男孩們會比較希望大人幫忙提供解決方法,女孩們則比較傾向大人傾聽自己的心聲。
我認為這就是家長跟兒女之間一定要做好的溝通。如今我變成養育孩子的大人了,我不希望孩子無視我。
一起做有趣的事、一起看電影,也會一起喝杯酒。你跟我都是還在學習的人,大家都是像這樣一起成長的。
彼此分享的事情越多,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更常碰面。想這麼做,時間點很重要。因為孩子可能原本只是希望家長聽一聽自己的事就好,萬一家長堅持要幫忙解決問題的話,反而會讓孩子們感到負擔。因此,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我就會跟他說:「媽媽也有不懂的事,媽媽並不是完美的。
繼續這樣來往下去,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就會日益加深。先自我介紹:「我是某某某的媽媽。
第四階段是關係持續和親密的階段,這是最重要的階段,如果順利到達這個階段,雙方就會敞開彼此真實的內心世界。」然後常常一起參加學校的活動後,就會變得熟悉,關係也就越來越親密,也會一起相約吃飯。
孩子身體產生什麼變化?跟朋友們在玩什麼?學校發生什麼事情?等等各種話題都可以聊,不要一開始就談會讓孩子們感到負擔的性話題。慢慢地自然就可以聊到有關性的話題。 |